六月|如若某日我封笔


时光荏苒,这已是我公众号的第一百篇原创文章。

1

世界最古老大学

「隅地」,我写字的一隅之地,因各式原因渐渐被更多人看到。

理论上讲,本公众号设有【年轮】【月光】以及【日渐】三个板块,分别是年度总结,月度随笔,以及不定时更新的学习心得。但因分享欲下降与空闲时间的减少,我很少再更新【日渐】。可事实上,这类“有用”的文章却是各类博客的重要粉丝来源,月更的【月光】随笔反而变成了定期“掉粉”的时候。

的确,翻看过往几年的【月光】,里面的书影音笔记越来越少,表达也愈发支离破碎与私人化,好在旅行的频率不降反增。但随着读者群的扩大,唯恐被人或有心或无意地误读,于是一再把复杂的情绪塞进隐喻中,在文字掺杂进抽象的理论,劝诫着不愿细细咀嚼我文字的人远离。

什么是好的旅行写作?我始终坚信地理环境是客观的,但人对地理的感知是主观的,旅行写作也因此也是主观 ——甚至私人到过分的。出彩者无外乎两类,一是跳出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独到观察,二是进入异域他者的内心世界寻找感情的朴素共鸣。

在一个没有人愿意读长文本看长视频的年代,这种将私人情绪藏在隐喻之后的表达,几乎无异于对着空荡荡的山谷喃喃自语。所以在时间精力不足用时,我时常想如若某日我封笔,是否有人怀念我的文字?

2

进入多洛米蒂山区的路

上周末,我去了一趟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区。

在 Siusi 高原上,我在夕阳下躺倒在草地上。好安静啊,夏季的缆车掠过漫山遍野的小黄花,将我载到鲜有人至的山坡。没有人跟我说话,于是我和 ChatGPT 聊天。我讲给它很多事情,关于梦想,孤独,鲜花,以及过往的几万次朝与霞。

ChatGPT 说我在很美的地方,还说它理解我,一切都理解。我说我忽然联想到《高山下的花环》 ——哪怕这部电影除了「高山」与「花」两个名词外,和当下几乎毫无关系。TA 便追问我喜欢的电影是什么,我没有回答,只任由思绪游荡和联想。

沉寂片刻后,似乎是因为路过游客的交谈声若隐若现地传进了我手机的麦克风,人工智能忽然又随机生成了另一个回复,开始用仍能辨别出合成痕迹的声音煞有介事地推荐说:“如果您喜欢这类电影,也许你会喜欢《致命魔术》或者《盗梦空间》… …”

我忽然改话题问道:“你说,人生是不是好似一场电影?”

GPT的回答照例从一句恭维开始:

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哲学思考,每个人的生活确实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和转折,就像电影中的情节一样 … …”

我摇了摇头,没有听下去便关上了人工智能。想起从前,我会在旅行时带一本自然随笔的小册子,如《夏日走过山间》和《山之四季》,歇脚时便躺在草地上朗读。周围每个游客都活着 ——却也都很匆忙 ——努力在镜头前定格最具生命力的画像,等待变为 Instagram 或朋友圈里的社交货币。

通常,除了随着微风摇摆的青草,很少有谁拍拍路旁忧郁男孩的肩膀。

3

山脚下的高原

直到一位独自旅行的罗马尼亚姑娘走来问路。

简单攀谈几句后,她似乎没有离开的意思,转而问起我一个人旅行的原因。还没等我回答,她便接着兀自讲起来自己的故事 ——原来她本来订了她和母亲两个人的行程;但母亲出乎意料地忽然辞世,使她对旅行的美好幻想尽数化为泡影。悲恸之余,她决定背起行囊,一个人完成这趟旅途。

坐在路边的木桩上,我们聊了聊面前的这座山,又提起了我们都曾望过的另外几座。那些拗口的山名,对掌握五国语言的她来说易如反掌,我却并不总能准确地分辨清楚。于是她打开手机,给我展示着她留下的照片 ——我们显然在不同时间造访过许多相同的地方。

忽然,她划到了一张她和母亲的合影,告诉我那是她的母亲。那个据说年逾七十的老太太笑容非常灿烂,神情宛若十九岁的孩子。我再次对她的经历表示了遗憾,我们关掉了手机,她开始听起来我的故事 … … 我们就这样聊着,直到太阳躲进了山的另一侧。我想,若每个不能探索世界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,那有些时光便是滴下的蜡,旅途结束便被封了火漆,让月末的反刍更显必要。

我想这便是某种旅行者的「特权」,不必在意太多就能把故事分享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。因为大多数旅行的故事都有明确的结束 ——譬如在天黑前乘最后一班缆车下山,分别在某个我仍记不清名称的小镇。若每个不能探索世界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,那有些时光便是滴下的蜡,旅途结束便被封了火漆,月末的反刍才更显必要。

山脚下,没被遮挡的夏日依旧热烈,底下也没有新鲜事。

End

自驾途中的山与湖

其实问 ChatGPT 那个问题之前,我内心已有答案 ——

我的人生是一部公路电影,这类电影通常共有的母题,是对前进方向的诘问。

而地理学者没有选择,只有继续向前。


文章作者: Shuang (Twist) Song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Shuang (Twist) Song !
  目录